浅说菩提心的退与不退---左岸文集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treat and Non-retreat of Bodhisattva -Zuo An Collection Works
作者:左岸文集 发布时间:2009-11-23
一、从佛性说起
佛陀教法中,对于众生的性体,大致立了二种说法:
1、一种说,众生本身集合了成为“众生”的因缘,是名众生,如果集合菩萨的因缘,便是菩萨。也就是说,众生本性是没有的,也就相当于中观自续派的自性说。如《优婆塞戒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狮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众生没有菩萨性,如同众生不同狮子等畜生,众生就是众生,不是菩萨。如果众生本具有菩萨性,那么,也就没有“初发心”和“退转心”这两件事了。众生只有和合“无量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才可以说他具有“菩提性”。也就是说佛陀在这里认为一切有情如果说他具有什么体性的话,他只有和合相关的因缘才具有那种体性。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菩萨可能有“退转心”,但没说“菩提心退转”的问题。
2、另外一种立说,就是著名的“众生本有佛性”。如《梵网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这两部戒律的特点看,说众生本具佛性或不本具佛性,都与立戒的缘起和宗旨有关,不是可以独立说的。
对于众生的体性究竟如何,事实以上两种立说是佛陀就不同的角度而说的,按众生一般对于世相的理解,就立第一种说法,说一切众生的佛性是从缘而起的,如《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这是依缘起的观点,说明事物的运作过程和结果。但如果从性体上的直接观照而言,则立说佛性本具无疑是最正确的了。
二、菩提心本质上有“舍”无“退”
众所周知,菩提心共计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胜义菩提心,有说只有入地的菩萨才可以证入此种菩提心,不管证到何种果位,反正它的标准就是要具有离戏的寂灭智慧。一种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两种意思,一种是愿菩提心,即缘菩提果发起利众成佛的心愿,一种意思就是行菩提心,也就是将愿菩提心付诸实践,它们加行法是大慈大悲四无量心,它的中心学处是般若智,它的方便法门是六度四摄等法。
我们凡夫在发菩提心的一刹那,心识即开始突破无量劫来的“我执”和卑劣心,这个种子在八识田不会消失,并且,由于佛的加持,它会成长。但佛究竟在何种条件下加持,这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正如上面《优婆塞戒经》所说,还是需要发心人和合无量善缘的。《华严经》中有一段讲到菩萨为魔境所摄的事:“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何等為十?所谓懈怠心,魔所摄持。志乐狭劣,魔所摄持。於少行生足,魔所摄持。受一非余,魔所摄持。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乐处寂滅,断除烦恼,魔所摄持。永断生死,魔所摄持。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化眾生,魔所摄持。疑谤正法,魔所摄持。是為十。若諸菩萨,能弃舍此魔所摄持,則得十种佛所摄持。何等為十?所谓初始能发菩提之心,佛所摄持。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所摄持……”
佛力加持是菩提心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所谓的魔摄就是菩萨生了退转心。
《成唯识论》中说菩萨有如下情况,对于唯识性的证取会发生退转:资粮位中的菩萨(应主要指十信位的菩萨),“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二闻施等波罗密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
但是《成唯识论》又说,资粮位的菩萨,有很强的自省能力,即使未断伏二障,他们也可以因着这三件立相应法而磨练自己,其修道心更为增长。从这一点看,资粮位的菩萨也很勇健,也不会轻易退转的。
如果菩萨在道心上退转了,从《成唯识论》的角度看,主要是外缘方面的“善知识”这个缘起不够好的缘故,使得内心生起退转之心。如果真的生起退转心,那么,菩提心无疑也暂时放下了。
我们这里说“菩提心暂时放下”而不说菩提心退转,是因为菩提心的此种状况,“暂时放下”比“退转”更准确。因为菩提心在本质上是菩萨的根本戒,《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所谓不舍菩提心戒……”。这个东西只有“舍”而不“退”,也就是说,你可以舍掉,但菩提心种子它没有退掉,它还是在的,只不过被其他和合的因缘暂时给遮住了,从这一点讲,菩提心本质上也是佛性的展现,在“境”的性上讲也好,在“果”上讲也好,它不可能退失。也就是我们上面讲到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说,佛陀说菩萨心退转,是相对于那些菩提心已经坚固的菩萨讲的,在本质上它并没有真的退转,只是需要因缘,到时它还会生新生长。
菩提心的这种特性,我们把它喻为种子。有了这个种子的人,我们才称它为佛子,严格地说,大乘法中“佛子”二字就是指具有菩提心的人讲的。所谓佛子,就是将来成佛的人,经论中多处将佛子喻为王子,意义即在于此。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有说:“生死狱系苦有情,苦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可见刹那的菩提心都可以获得如此利益。《入菩萨行》还有两个比喻,也很生动:“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这都说明菩提心种子的尊贵,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
所以我们劝发菩提心的意见即在于此,哪怕我们有一天因为境缘的关系生起了怯畏心,在暂舍了菩提心,那么一但有一天机缘到了,它还会重新萌发生长,这也就是说,如果你发了菩提心,成佛只是早晚的事了。
三、念佛法门中的菩提心。
念佛法门的宗旨就是往生,说白了就是要见佛。从要见佛往生这一点看,可以因着出离心的信愿而得往生,也可以因着我们生起了菩提心而得往生。
念佛如果见佛,菩提心会自然生起。这是没有疑问的。《华严经》说:“一切诸佛,若已发菩提心,而得见者,速得成就广大信解,永不退转,能随所应,教化众生。若未发心,即能速发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段是说,如果见佛了,由于生起了广大信解,菩提心不会退转了。如果见佛时还没有生起菩提心,那么,在这时可以生起。
这段话在说明见佛生菩提心不退转的同时,也说明见佛时也可能没有菩提心,但可以生起。念佛往生法门之所以以往生这宗旨而没有象教中那样以菩提心为宗旨,理由也在于此吧,也就是说:如果往生时尚未生起菩提心,在见佛时可以生起,至少是一个愿菩提心。
当然,如果品位过低,按照《观经》的说法,往生后要好久才有可能见佛。总这,若能往生,在佛的加持下,已生菩提心则增长,未生则生起,因此菩萨道会不退转。正如《华严经》所说:“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但是,往生之心则未必是菩提心。“决定成菩提”并不是说有求生的心便是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仅仅“求生心”,讲菩提心,就要按教中说法讲,净土法门不是一个脱离教理的净土法门,而菩提心在教中是有丰富含义和具体修法传承的,不是讲一下“求生”就可以的。因为往生心是一个愿,可能是基于出离心发起的,可能是基于菩提心发起的,这个与已生菩提心或见佛生菩提心不是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一些道友还有些拎不清四、真正不退的菩提心
从菩萨的果位上讲,如经中说,确有不退的菩提心,一般都认为这种不退的菩提心,是由于有空智摄持的缘故。空智生起后,真正见到了菩提心的本来面目,自然不可能再退失了。《华严经》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善根不失,无所分別,不可思议。”无所分别,就是生起空智的表现,这种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菩提心。如《菩萨璎珞本业经》:“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这是一种功行的不退。说白了,就是这种菩提心很厉害了,不会因为尘妄发生暂时“舍掉”的情况事实这时的不退,主要是“智”的不退。因为这时菩提心与空智已经合而为一。所以讲菩提心不退,实际就是讲智的不退五十二位菩萨是《菩萨璎珞本业经》的说法,唯识学上,将十信、十住、十行,划分到第一级资粮位中,下面依次是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唯识学认为得证唯识性,真不退转,要在通达位,这个标准就更高了,因为据说慧远、智者等大师最后都认为自己没有证得十住位(或四十一位中十住位的第二位),何况后面的位次。加行位也可能生起无分别智,但是有时会有中断。唯有通达位“尔时住唯识,离开取相故。”《成唯识论》说这时才是“真见道。”
本文转自左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