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对修行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的提醒 

A reminder for spiritual practice gone astray without knowing himself

作者:自在浮云      发布时间: 2019-7-14

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这种行为方式会叫修行误入歧途而不自知。修行方法很多,千差万别,各个老师传授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学生们都有个毛病。贪多!而根本不管是否适合,今天在这里我要很慎重地告诉你们。不管你们学习的是哪种方法,只管照着那方法去做。而不要想着去尝试别的方法,甚至是去思考别的方法!

这个很重要!近段时间我遇到很多出问题的人,就他们的根本原因就是太爱尝试新的方法,太爱思考别的方法。而他们老师传授的方法根本就没有错。他们试图尽快得到应验,尽快得到感应,尽快有效果,所以去尝试别的方法。结果什么都乱了,问题也出来了,每天思考太多的方法,太多的问题,去想根本和自己不相关的事。修行结果弄成了思辩,很可惜。

比如禅宗,一心念佛可成佛原本没错。但是,往往在念佛的时候去想为什么念佛可以成佛,那就只能成屁了。我说过很多次,适合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好的老师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生,而学生之间也尽量不要相互参照,探讨。但是,这么长时间来,我发现没几个人会照着做。我不反对学习要广猎群书,但不赞成修行成为参照。经书不可读,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暂时没办法辨别,很容易受到其中文字的影响。所谓方法的适合,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的东西,而不是不断去寻找新的东西。

基础都没有,方法从何而来呢?积累到了一定时候,那些方法根本就不为方法,可以随心所欲运用。你还会执迷在方法上吗?不要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其实我们只需要这样就行了。

实际上当我们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丝毫时间明确自己在做什么,在说什么,往往却是在这些事情和语言结束的时候才感知到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要是我们能在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的时候,明确感知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我们的灵魂已经很清晰了。

心智的修行其实是最根本的修行,而我们往往却忽略了这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了好高婺远上了。灵魂支配着我们每一个举动,而往往我们却没有丝毫察觉,自身的沉沦却归咎于莫名其妙的理由,我们忽略了无数的感知,使自己变得无比迟钝,好似除了这这个要吃要还要睡要玩的身体就没有了别的。

放松自己,去感觉,去体验,而不是去作为!记得了!不要去“作为”!我们在呼吸的时候几个时候意识到自己在呼吸?慢慢玩这个吧。在更多的时候是其他诱惑使我们注意力转移,而使得心智迷糊,探求成了本能,好奇心成了习惯。一切都乱了,乱了。

当某个僧人俯身亲吻达者脚背的时候,似乎有一种震撼,当然这是国内僧人根本没法做出的举动,贡高我慢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了习惯,现在让我们能够低下头来,由衷虔诚敬服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其实这样的表现说明我们已经障迷得太深,迷失得太远了。

任人怎么给你说某种境界和某种感觉,以及出现的某种状况,只要你没有亲身经历,你永远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你只能凭想象去,而决不是亲身体验那么真实。最后就出现了空想和幻觉。

就好象你没有得癌症,你就永远不可能体会到癌症病人的痛苦,你只能自己去猜测,癌症一定很疼,很难受,至于怎么难受,怎么疼,你是无法体验到的。

修行,其实没有区别。你没有到这个境界,即便老师对你讲得再详细,那对你而言也只是耳朵的感受
你也只能靠想象,原来修行到了那个阶段是这么样一种状态,至于是怎么样一种状态呢,你根本体验不到,所以问了白问。你用心太甚了,反而引起种种障碍,总想去感觉和体验某种状态,其实路已经偏了,出现幻觉幻听以及精神障碍只是迟早的事。

修行越是高,越到上层,就越容易出现这个瓶颈。到了某种状态或某个境界自己想突破时,就会想去参照前人的东西,来评估自己是否真确,借鉴一些前人曾经体验的东西来对照自己,结果是不好的。好象要分真伪,你真的都没有,拿什么去和证明伪呢?好似两块石头,一块是和田美玉,一块是白色大理石,你自己都没有过和田玉和大理石,你又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呢?人家告诉你大理石是和田美玉,而和田美玉是大理石,就是这样颠倒,你也没法辨别,并且你会认为就是这样。

学知识是靠自己多读书,而这些知识却不一定有用,因为你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书上的东西你背得再熟,运用起来也存在很大问题。体验是修行中最紧要的,不能心无旁骛地去体验,你根本进步不了,或者说是举步维坚。用自己的所谓思维去进行判断,其实是障迷智信的绊脚石。用自己所谓的见解去进行甄别,往往又会把内心发现歪曲,于是就出现怀疑,怀疑就会生出杂念,会引起嗔怒,会激起痴想
到头了连自己真实的感受都不能相信,怎么进步,这时,你恐怕连脚都不敢往前跨了。

真的你拥有了,才有鉴别假的参照。而你还没有拥有的时候,再怎么给你讲,你也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