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佛陀未有任何著作遗世》 

  The Buddha did not Leave any book for world  

作者:自在浮云      发布时间: 2015-9-1

结集

    佛陀临终对阿难等说:“我四十九年来,并未说过一个字,要是谁说我说过,即是诽谤佛法。”弟子们见佛陀病危,心里那个难受啊!一个个不免泪眼婆娑,佛陀说:“你们就不要悲哀了,生死无常嘛,你们依照我的教诲去生活,去修行,这跟我永存世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是不依我的教诲,歪曲我的思想,那我即便活上一千年也是屁用没有。我死了以后,势必有人利用我的名义,宣扬所谓佛法,你们一定要记得,我什么也没有说过!你们要解脱烦恼,一心不乱,这才是我的弟子啊。并且不可以为我塑像,更不可建什么寺庙供奉,若是违背,就是外道。”说完这些佛陀不久便进入弥留期,再不说话。在中国历二月十五那天,佛陀离开了这个充满苦痛的龌龊的人间世界。

     佛陀走了,走完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在乱世降生,在痛苦中崛起,在迷惘中思索,在荆棘中开拓,在痛苦中徘徊,在证悟中解脱,佛陀的伟大,并不是后世依佛者所宣扬的万能神通,佛陀的伟大在于他为芸芸众生,特别是下层的人民提供了一个自我解脱的途径,佛陀的伟大,不是要你赞美他什么,而是你能从他那里证悟什么。他的智慧,是他身后所谓的归附者无法领悟的,佛陀说他不是神,而归附他的人偏偏要将他塑造成神。为尊者讳,在凡人的心目中,尊者是不能有丝毫的污点,哪怕是掉落在肩头的一点灰尘。在凡人心目中,尊者永远是完美的,不容得他有丝毫缺陷,即便是他的死,也要死得完美。在一层层黄金外衣下,已经看不到原来的胎质,那耀眼的光芒早已刺瞎了无数人的眼睛。

     佛陀入灭后,他的僧团失去了一位导师,人间失去了一位智者。开始的时候他的弟子们还严格按佛陀的遗嘱认真执行,过了九十天,大家想啊,这么伟大的佛陀怎么就没有留下一个字呢?怎么能不留下一个字呢?他本人的一言一语怎么就能没有个记录呢?人家至圣先师孔丘先生,弟子们还将他老人家的言论记录下来,搞了本《论语》,他老人家自己不还倒腾了本《春秋》吗?像佛陀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怎么就没有呢?要是天长日久,物转星移,多年以后谁还能记得在这个非常时期出现过这样一位非常之人呢?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个可以有!于是摩诃迦叶召集了五百名佛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推举当时持戒律第一的优波离为上座,由迦叶提问,优波离回答,把当时佛陀制定的僧团制度挨个背诵出来。然后又推举多闻第一的阿难逐一背诵佛陀所讲的经藏。优波离跟阿难背诵完,再由那五百名佛弟子一起合诵。你想想,就是我们四十五分钟的课程,下课后几十个同学也是各说己见,没有哪个的记忆会完全一致,何况佛陀传道四十多年,而今又入灭了九十天了,当然在当时争议不少。有争议不要紧,咱们就尽力达到一致,最终求同存异。实在是很辛苦啊,为了我们的未来,辛苦点也是值得的。

     历时七个月,终于整理出来经、律二藏,律就是戒律咯,经呢,就是现在而今眼目下所传的《四阿含经》,为什么叫《四阿含经》捏?它包含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跟《杂阿含经》四种。这些经就是嘴原始的佛教经典了。不过这些经文都不是佛祖自己倒腾出来的,所以在每章经文的前面开卷的地方都有“如是我闻”,神马意思?就是“我听佛是这样说的”。也就是阿难跟优波离自称“我是听佛这样讲的”。这就跟后来的“我代表谁谁谁”,或者是“圣旨下”差不多。


  如果说这次结集的经文不是佛陀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多少也有佛陀的教诲在里面。如果说全部都是佛陀的思想,那也是决定不可能,谁能把老师上堂课讲的东东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那就不是人了。怎么也有自己的观点在里面,何况是五百罗汉一起倒腾,五百人能够达成一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其中弱势者肯定会向强势者让步。至于到底有多少是佛陀的东东,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不可考的了。所以已经证悟了佛陀在临终之际交代他四十九年来并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是何等的远虑。此时不由得不佩服这位智者。


  都是这结集却未到此为止,过了一百一十年,僧人们为了一个问题又争执起来,吵得不可开交。什么呢?就是出家人是非可以募化钱财。一些僧侣说:“佛陀没有说不可以!”一些说:“佛陀也没有说可以!”争了好些天,没有个结果,于是他们就举行了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只整理出来部分律藏。

  等到佛陀入灭二百三十年的时候,阿育王又组织起僧侣进行了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声势盛大,整理出来经、律、论三藏法典。阿育王那个喜啊,那个乐啊,那个美!看看,这么浩大的千古工程在我手里完成,这是多么滴荣耀啊!


  对不起,事情还没有完。这次结集以后,僧团内部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闹到后来整个僧团就正式分裂。出现了很多派,就跟金大侠小说里写的那样,少林、武当、峨眉、崆峒、青城、华山……打来杀去,要争武林盟主。有了这些经文还不够。到了佛祖入灭后四百多年的时候,他们又进行了第四次结集。这四次结集出来的,就是现在中土所说的小乘佛法。也就是现在汉地僧众说的修持此法只能称作“自了汉”的佛法。修行这类佛法的人呢,只能做阿罗汉,成不了菩萨,更成不了佛。

  哎,到这个时候了,就这些经典都闹得慌。还搞!第一次结集咱就别提了,第二次是在佛陀入灭一百一十年后了,请问哪位佛弟子还健在?第三次、第四次更没的说。干嘛还是“如是我闻”?你就凭什么“如是我闻”?那时候佛弟子早就成了舍利了,即便是“如是我闻”也该是那些舍利子,也不是你们这些结集的僧众嘛。不过咱佛土佛乡,即便是“如是我闻”也没神马关系。你们就当咱是“如是我闻”好了。就此打住!

  可惜啊,还真就打不住。到了公元一、二世纪的时候,突然间无数大乘经典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开卷还是“如是我闻”。这些经典的来历也很神奇,要不是来自龙宫就是来自宝殿。原来成佛之路犹如习武之路,没准哪天你跌下悬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下面就有位佛祖把你接着,然后把你带进山洞,里面的装修自然不必说了,夜明珠什么的肯定少不了,然后又什么菩萨罗汉给你端来珍馐琼浆,等你吃饱了,佛祖就把那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字的“大乘”经典传给你了。你没有掉下悬崖也不要紧,离海边近你可以去跳海,下面就是龙宫,里面珍宝多着呢,不过你不要去贪什么珍宝,也不要求那条老泥鳅把他那美貌的龙女嫁给你为妻,你就找他要“大乘”!不给咱还不走了!你说你生在内陆啊,也不要紧,咱就去挖铁塔!没准你就真把“大乘”给挖着了!没有铁塔也不要紧,你就随身带个洛阳铲,一路走啊,一路铲啊,看到五花土你就干净往下挖,说不准在哪个坟墓里就给挖出几卷来。

  天啊!这佛爷一辈子真不容易啊!要换我,可真不愿意去做佛陀,一辈子修行不说了,就那四十九年搞出出汗牛充栋就没那本事。我这小身子骨也受不了啊。何况还得用梵文,也就是古印度的官方语言,相当于现在咱们说的普通话。乖乖!当时印度主要语言就有十几种,加上方言神马滴,不得了,上百种了!佛陀在各地传法,免不了要用当地的一小撮语言,引用一小撮典故,再加一小撮俚语,我的佛祖啊,您老受累了啊!先前结集的时候,书写成贝叶经都是在我佛入灭百年后的事了,到了大乘出道的时候怎么都是挖出来纸张本的了?佛祖也是与时俱进啊,藏在深山老林里某处洞窟,还用纸一笔笔写出几百万字等着你掉下山崖。然后圣教在东方大兴,这就免不了翻译。把梵文译成汉语还真是不容易。李白那个时代有个名词叫“重译”,光听这个词,就知道翻译是多么艰辛滴一项工程。不过不要紧,咱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人,译就译呗!于是意译夹杂着音译的佛经就开始出现,这就跟现在好些人说国语总爱带着点英文单词一个样。其实啊,在我们这个什么东西来了都变样的中土,这就叫洋!洋盘,懂吗?

  就此看来,佛陀并未有任何著作遗世,现在浩如烟海的经籍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又是翻译来翻译去,这便免不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时间什么龙啊,蛇啊,虫啊都聚一窝去了。这些龙啊,蛇啊,虫啊,还各自修着各自的路,每条路的道口都写了个牌子:成佛必经之路!你就是拿着GPS也找不到北啊。这不算什么,你还不能怀疑!你还不能评判!你还不能对那些披着袈裟的做作任何指责,不能有丝毫不满。不管他做什么,你就是不能说,否则你便是谤僧!是要堕地狱的!对于那些“大乘”你就是谤法,最大的恶果直接你就会背上谤佛的罪名!想到这哥不由得吓得腿软。